[望来时路] 走出杏林 桃李芬芳
Sep 10, 2025|Sep 10, 2025
前言
今年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记得以前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看,以前的同学群里还有没有送给老师的祝福。今年保持了一个好习惯,就是对这些比较敏感的节日,保持了一个前向的感觉,聊天的时候,还在问同事,你知道教师节快到了么,有打算给老师送祝福么。
在两年前的今天,我在博客里写下了比较简短的一段描述:“在14-19这个阶段,是精神文明成长最辉煌最迅速的阶段也是最敏感,最容易产生叛逆的阶段,所以带有浓厚集体色彩的学习生活和充满冒险和冲动的青春交织在一起,赋予了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阶段。 教师节我觉得是很好的,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得以回忆。”
在一年前的今天,留下了这样的一段感慨:“作为普通人,大家事情都很多,基本只会在特定对节日才能有时间聊聊天叙叙旧,而每一段关系都需要双方的付出,明镜需要擦拭,我认为即使是亲人,恋人,如同明镜一样心照不宣,时时牵挂也是很难的。过龙般的侠侣尚不能逍遥于江湖,更何况于我们。当然现在的软件平台还很贴心了,群发祝福啦,也很不错。但中秋深层的含义是啥,个人觉得还需要细细斟酌。今天是教师节。”
那么对于今天在21:30写作的我来说,又成长了一岁,那么今年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正文
怀念写作 - 致敬初中的语文老师
初中过去这么多年了,印象最深的不是哪一次 语文拿了全校第一的喜悦,而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埋下的一颗写作的种子,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语文老师,有两个非常重要且前瞻性的理念,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到现在还在比较深刻地影响着我。
有两个理念“我的课堂我做主”“不动笔墨不读书”,一个习惯“坚持写日记”,前两个理念为我培养了扎实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穿透力显著提高,也慢慢让演讲,朗诵,写作成为青年时期的爱好,一个习惯,让我保持了一定的学习输出能力,不管是在小红薯总结生活也好,有时间抽出半个小时写长篇的博文也好,都是一种定向输出的能力。
另外还有两个附加的彩蛋,那就是丰富的联想和对比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浪漫主义情怀。初中校园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楼中央的蜡梅,还有某一堂语文课,因为见到了雪花,所以在操场上奔跑的我们。教育是一朵云,在知识和应试技巧的背后,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和思想启蒙。
怀念挫折 - 致敬初中的班主任
到现在从入学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但是因为这段记忆,关联出那段时光最具有生命拼搏力和创造力的自己。
初中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小学的时候打打闹闹,玩玩捉迷藏,养养QQ宠物,就足以满足小男生的所有快乐,但是初中,意味着要从天真开始转向学业的认真学习。如果从现在我的这个人生阶段来解读我当时的想法,我认为仍然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意义。
这段经历告诉我,第一是不要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第二是要找到压力的释放途径,选对良性的兴趣爱好,第三是打磨好自己的性格,自己学会独立,少给别人造成麻烦。
有一个老师一直没有搞懂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同学会忽然学不进去,压力太大 了呢?是因为早恋?其实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因素,我个人总结的有两点,第一点是专注的学习环境的搭建,从前两年一直在辅助同学学习,不经意间在教会别人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记忆力,所以考个95+轻轻松松,第二点是有同龄人可以聊天,不会那么孤独,并且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做,第三点是没有过分的外源干扰,精力高度集中;这是前两年一直名列前茅的原因,至于为什么初三从尖子生一路下滑,第一是环境的改变,第二是压力的累积,第三是情绪的重创,事实上,我当年的性格极度孤僻,也非常叛逆,但我现在仍然认为,那一定是有部分天性被压抑着导致着极端冲突。
事实上,初中班主任对我而言,现在看来是绝对照顾的,三年的老师教诲,足以支撑起未来很多的风雨,这堂课,更像一堂人生课。
峭壁之花 - 致敬为我补习的隔壁物理老师
初中与市最佳重点高中擦肩而过,或许是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但其实放眼到整个人生来看,这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有些东西比这些重要的多,例如记忆,例如经历,例如灵魂。
高中是同样的沉沦,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坐在课堂的最后一排,吹着瑟瑟的寒风,听着物理老师小如蚊子,且毫无语调变化的物理课,从高二到高三,物理直线下滑,一路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对象,因为比较影响班级“分容”,宛若“低能智障儿”,物理生物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其实说白了,这就和养花一样,没有阳光,没有土壤,怎么开花,而且当时的心态绝对是有轻度抑郁症,极度抗拒学习,天天只想在游戏里放纵,妥妥“网瘾少年”。
有一篇文章著有记载“我不在乎大多数附加的东西,因为随着目标达成,那些都会随风而散。唯一值得让我留下笔墨的,是那些在绝望中,仍奋不顾身拉你一把的人。前些月读完了《项塔兰》,林在分别卡拉重新回到哈德身边后,经历狱中痛苦,失去了普拉布和阿布杜拉的剧烈痛苦之后,没日没夜地沉迷海洛因,离死亡就差一线之隔,后来卡拉重新将林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的那一刻,我觉得这幅场景似曾相识。如此坚强勇敢的人,在经历生活的极度重创之后也会倒下,那个时候除了身体的痛苦,还有意志的消沉。林描述说这种感觉就像沉入了海底和沙漠,眼神空洞,一些都无所存在,只有在这种虚无之境,才能逃避现实。后来林在纳吉尔的帮助下,重新戒断了毒瘾。跟随哈德去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几乎每天都在刀尖上行走。借这个故事我其实是想重新类比下,我当时的感受和林的感受,那段时间我自我感觉是一个病人,仅仅靠着文学和游戏苟延残喘。同样那段时间极度倨傲和偏执,那段时间甚至想辍学。”
对于陈老师的感谢,也早有文字记录了:“我当时都想放弃了,但当时隔壁的物理老师陈老师看着我初中一步步怎么从辉煌跌到谷底的,她不甘心啊,她觉得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忽然脑子不好使了呢,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不可能烂泥扶不上墙啊。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当时我物理确实不好,120 的总分,也就 50-70 的水准吧,时常还拿个 C 被老师当成重点关注对象,说实话,tmd,高二高三的时候因为个子高,坐在后面,老师声音小又催眠,本来就听不懂这下就更不会了。有一天下午陈老师突然找到我妈,把我揪过去补物理,说真的,我觉得陈老师的思路和方法确实很清晰。后来物理也慢慢进步,最后高考能拿个 A 了,学到最后其实题型都差不多了。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说解题方法有多好,怎么怎么教得好。除了这个以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信任和理解,当时没有任何人懂我,老师骂完家长骂,家长骂完亲戚骂,个个像吃了火药一样。说实话就算我真有能力好好学,在这种环境下我都不想学,所以高考完了之后,我想能滚多远滚多远吧,江苏,再也别见吧。我说真的,当时其实周末反而觉得很乐意去补课,每次敲陈老师家门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敬畏也是鼓励。”
从角度的角度来看,那么当时我就如同“烂泥扶上墙”的奇迹案例,是教育体系里“精准扶贫”并“成功脱贫”的对象,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说真的,学习真的是一项很累,并且需要投入巨量资源和精力的东西,这玩意主打的就是一个“风险投资”,家长们也就如同开“福利彩票”一样,看看自家的孩子是“天才”还是“笨蛋”,站在今天这个视角,我有以下两点想说的:
1.教育真正的核心是人本身,教学不是背诵,还是理解和信任,我只能说遇到好老师是青春期超级巨大 的幸运,而记得这份“超级大礼”则是基本的回馈。我可以做这么一次夸张的比喻,“教育赋予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2.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 事情,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只有在学校可以进行的,前22年,读完大学只是基本教育,后面的几十年才是对自我终身教育的开始。
3.为什么要主动选择环境,我种了一盆茉莉花,但是我给不了她足够的太阳,于是她长出了长长的茎干,沿着窗户向高出,获得更充分的中午时段阳光的沐浴,同理,我去图书馆,和大学的一位朋友,在图书馆摸鱼不会有太大的罪过,反而一个小时内读完了两章书,画出了思维导图。
总结
教师节,我们要把它当作一面自己的镜子,有灰尘了,就好好擦一下,然后拜一拜,老师们才是天神下凡的文曲星。